关于新疆,有人言“新疆是个好地方”,有人颂“大美新疆”。纵使寥寥数字无法涵盖这大美疆域的全部意涵,但当我读完资深媒体人、中央网信办互联网舆情中心副主任狄多华老师所著《发现新疆》一书后,仍要有些“武断”地为其冠上一层标签——这是一片宽阔而又厚重的神奇土地。
先说这“宽”——新疆总面积有16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在这里,冰川雪岭与戈壁荒漠共生,高山湖泊与密布森林相映,独一无二的风景绘制出了属于新疆的美丽图谱。一直以来,这广阔之境就像一幅收卷的画轴一样让其秀美无法全部示人,幸运的是,而今正在被徐徐展开,既典雅精致,又恢宏壮观。
再看这“阔”——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新疆都饱受“被污名化”之苦,但真实的它恢廓大度而又襟怀洒落。面对来疆的友人,新疆人民载歌载舞以示欢迎;面对落单的陌生人,他们满怀善意助其踏上归途;面对不知所踪的遗落之物,即使寻见的希望渺茫,他们仍旧执着寻找令物归原主。
还有这“厚”——将新疆放在悠悠历史中加以品读,不难发现,它这一路历经坎坷,但毋庸置疑,它行进的每一步又都是坚定厚实的。岁月更替中,新疆将前行道路上遇到的层层重压都沉淀为了内在的文明底蕴,它用昂扬向上的姿态在滚滚长河中积累了“大疆韵味”,不曾在朝前发展的道路上落伍。
最后言“重”——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新疆古称“西域”,意为“西部疆域”,据考证,先秦时期的古籍里就已经出现了对于该地的描写;晚清时期,大臣左宗棠成功收复西域,乾隆皇帝便将“西域”改为“新疆”,取意为“故土新归”。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无疑,新疆地处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意义。
《发现新疆》围绕“达人如此西游”“西游路上取真经”以及“十问新疆”三部分展开,用饱富深情的笔触记录了新疆之美、新疆之重。在万物皆媒、无远弗届的互联网时代,“达人西游”何以成为一个现象级传播,细细读完这本书,我从中窥出一二。
首先,“达人西游”借用情感式传播,拉动了“缺席观众”的进场围观。大数据时代,媒体需要在信息超载的背景下将受众“匮乏”的信息呈现在他们面前,使之接受并认同。但人是环境的产物,是情感与理性交融于一身的矛盾综合体,因此,把握受众心理、借用媒介情感可以得到较好的连锁传播效果。
新疆的宣传绝非是疆内的自说自话,而是需要秉持“受众本位”之思想,在网民进行轻松愉悦的媒介消费时,潜移默化地抵达人们心中。比如“达人西游”第一季选择“横跨天山”,“天山”自身就承载着重要的情感意义,达人们在跨越天山中体会新疆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达人“西游”,所见所闻令他们心潮澎湃,他们自发地传播这片美丽国土上的故事。巨大的情绪感染在各路达人们的眼里、嘴里、镜头里和笔头里传递,人人皆乐的“故事叙事”启动了媒体前人们的情感触发机制,从而为公众连接起了柯林斯所描述的“互动仪式链”——缺席的观众们被召唤至这样一场重大媒介事件中,全皆攀附在重要节点之上。这场传播是成功的,“在场主角”的情感传播搭配上“缺席观众”的纷纷入场,构建起了关于新疆的集体记忆,从而实现“破圈”。
其次,置于“视听域”时代,“达人西游”用镜头语言唤起人们的朝觐心理。技术的迭代升级推动我们渐渐深入德布雷定义的“视听域”,即视听载体的非强制直播行为的社会化与普遍化。而镜头语言的述说既会带来人们在“真实世界”和“媒介世界”之间被建构的“距离空间”中的表演,也会带来在空间中的真实旅行。
“达人西游”第四季与快手合作的“空中草原直播”总播放量达4527万,累积获点赞1803万,此般量级的传播效果是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出乎意料的是如此庞大的参与观看量;但这好像又是视频化生存之下,直播技术带来的人们对新疆真实体验和情绪共情的合理结果。当然,“达人西游”的传播范围并不仅限于此,达人西游是播种机,在新疆播了种,在全国发了芽。直播、短视频、可视化等媒介技术塑造的新疆之美撒向全国万千人们的心中——人们慢慢不听“第三人”讲新疆如何,而是亲自踏上了赴疆旅程,开始听新疆自己说自己如何。“暴乱”“危险”曾一度是有人对新疆的第一印象,这种本能式的符号定义源自“第三人”的间接描述,负面式评价始终像块“顽渍”一般横亘在大家与新疆的沟通中。但“达人西游”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新疆,它是宽阔的,它是厚重的,更加直接的沟通交流让人们开始丢弃数年以来的刻板印象。人们怀着朝觐的心理开始了对新疆的探索,近年来陡增的赴疆旅游人数即为最好的证明。
最后,搭载网络示能赋权之便利,“达人西游”勾连多元主体合力绘制出一幅关于新疆的完整蓝图。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极大激活了个体资源,在曼纽尔·卡斯特描述的“网络社会”中,用户节点价值进一步凸显。技术可供性的提高与平台兼容性的扩大让相对开放的“公共空间”成为现实,各个主体在该空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游移并获取信息,最终在不同角度呈现出一个个“碎片”,而这些碎片拼制在一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蓝图。
“西游”中的达人角色是多种多样的,有普通大学生,有网络红人,也有资深媒体人和教授学者。在这场新疆之旅中,他们相互交流,彼此碰撞,为新疆做下一个个现实注脚。同时,他们又是不同行业领域的发声者,他们的关注焦点是差异性的,他们的发声方式是多样性的,他们的受众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具有区别性的。比如旅游博主@路灯摄影会用文字和图片展现他所见到的各类有趣活动和新疆当地美食;中国网记者陈悦涵则用Vlog这种视频方式录制了“体验中国——新疆冬游记”。可以看到,这些多样不一的媒体表达扩宽了发现新疆的渠道。再比如“随手拍”这类即时性、碎片化的内容涵括量是广阔的,但深度却稍显不足;专业媒体人的加入则会兼顾到现今的网络特性,又具备更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如此,多角度的刻画将新疆之美尽可能地呈现出来。
新疆是一块宝藏之地,那里的山,巍峨挺拔,高耸入云中;那里的云,变幻莫测,漫步戈壁间;那里的雪,皑皑耀眼,连绵入心尖。读完《发现新疆》,我因它的壮丽辽阔而兴致高昂,我为它的明月入怀而高声颂扬,我期待它届时的厚积薄发与腾空而起,也相信它能在中华大地上稳固这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文字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仝淑
图片作者:清华校友摄影协会 张凤春( zero )